|
|
當前位置:首頁 > 維護 > 文字修改
文字修改:透視企業信息化發展脈絡:CIO生存調查(四)辦公室“政治家”令人恨得牙癢癢 老韓屬于空降的CIO,CEO親自出馬請他來建設ERP。該企業是國內服裝行業的龍頭,僅在服裝紡織行業一年的銷售額就達到80億元。如此龐大的集團必定關系復雜。老韓實施的信息化平臺,要達到信息共享和信息集中,必然會觸動遍及全國100家分公司、400家自營專賣店、2000家商業網點的利益。 “我是鐵腕CIO,在執行信息化時,除了強硬之外,也要講究策略,應對辦公室政治。”老韓說,他首先自己清廉,不觸及任何財務方面的東西,讓他人無把柄可抓;其次,他拉近與CEO的關系。時常沒事去CEO的辦公室坐坐,聊聊天,中午吃飯也在一起。老韓就想表明這個態度:“CEO整天都與我在一起,想搞我,沒門。” 之前,該服裝企業也有信息系統,安裝在所有專賣店。但一些分公司在統計轄區內專賣店時,并不將銷售數據實時輸入到系統中。這是為什么?原來,按照行業的規則,每過一段時間之后,各地上月庫存服裝將做降價處理,以減輕庫存壓力,回收資金。如果分公司將當月部分銷售的服裝信息滯后,非要等到打折季節當做庫存產品上報,那么,分公司不但完成了銷售指標,自己也存有小金庫。 老韓很快發現了這種小伎倆。他上報給CEO,要求數據實時輸入,上傳到總部。CEO也明白,各地分公司的負責人均是“七大姨八大姑小叔子大舅子”的關系,關系復雜,很難撼動。老韓匯報說,如果不能把系統實時上報,實施的ERP沒用。虛假數據也會影響設計師的判斷,誤以為某款產品在某段時間銷售好。 后來,CEO發布公告,要求所有數據實時傳輸,但對回籠資金“睜一只眼閉一只眼”,并不要求實時到賬。 老韓還建議老板,將各地區負責人輪換,這樣可防止腐敗,防止他們培養各地勢力。老板也聽從了該建議。于是,對老韓這個外來者,每個人對他“恨得牙直癢”,因為他推行的信息化損害了他們的利益。但由于老韓善于把握自己的位置,又與CEO走得很近,沒人能把他怎么樣。 老韓坦言,作為CIO,他已經盡力盡責了。信息化發揮了原本的作用,他也做到了將庫存從5億元降低到1億元的承諾。而對其他問題,他無能為力。他的總結是,對于辦公室政治,需要巧妙應對。
陳紅在A.O.史密斯一待是10多年。自從1998年進入A.O.史密斯工作至今,他對企業業務、人事關系甚至辦公室政治一清二楚,并且時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現在,陳紅是A.O.史密斯中國區IT總監。 最開始,陳紅是作為一名IT經理進入A.O.史密斯的。他仔細觀察了全部的產品型號,通過大量數據勇敢地得出結論對于某些銷量少、占用技術研發力量多的產品型號,對庫存和售后服務來說都是負擔,不如取消。正因為基于大量真實的數據,陳紅在高層中逐步確立了信息化主管的地位。 “CIO的好壞與職位定位有關。”陳紅習慣于把自己稱為“土生土長”的CIO。由于在公司時間長,他接觸過許多業務部門,深知信息化的主要任務。他認為,CIO要從業務角度看問題,幫助企業成長,改善企業環境,提高效率,促進部門關系融合。 “2000年之前,IT環境不好,企業的信息化意識不強。要想發展信息化,首先要說服領導,而領導當時最關注的還是信息技術。”陳紅說,如果業務部門有了需求之后,IT部門的壓力會減輕,不會主動為業務出謀劃策。他認為,作為信息主管,不僅要了解技術、IT產品的性價比,更要評估當時IT所處的業務環境。 當時,有一家全球知名國際軟件公司來A.O.史密斯調研,認為A.O.史密斯必須實施一體化的解決方案,張口就開出了20億元的天價。盡管高層頗為心動,但在過高的實施成本面前,也不得不放棄。于是,陳紅與財務部、行政部門一同選型,逐步尋找解決方案。當市場環境逐步變好后,陳紅立刻提出了完整的解決方案,囊括了ERP、物流、分銷等方面。 在陳紅看來,IT部門需要與其他部門緊密配合。他一再強調企業的需求,IT必須順應企業需求,而不是想當然地做事情。“許多技術出身的CIO有壓力,過多專注技術,忽略了企業的需求。”他一直在研究公司的產品定位,并認為產品的生命周期管理與運營相關聯。在內部交流中,有些人認識不到位,陳紅也不著急。他覺得一個項目可以慢慢推廣,急于求成只能使項目走向失敗。 每次在項目上線的過程中,陳紅總是最疲憊的一個,他要和業務部門一起加班加點實施。但他認為,這個階段過去了,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。 CIO也是打工仔 2005年,王甲佳被溫州某紙業公司高薪聘請為CIO,他也躊躇滿志,主動迎接業務挑戰。這家造紙企業是溫州的龍頭企業,年銷售額達到3億元,利潤1000多萬元。王甲佳出任CIO的時候,正是該企業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的關鍵時期,迫切需要信息系統為這種變革提供基礎,也需要王甲佳來重塑企業業務規則。 聽聞要空降一位CIO,公司里人人都猜測他一定“呆不久”。而王甲佳一上任,就像個學生一樣,每天拿著紙筆深入到車間和業務部門,逢人便聊,還將談話內容記下來。 在第一輪信息化平臺選型中,由于沒有現成的標準化軟件可用,王甲佳便與供應商商量,為企業量身訂做了一套系統,還給軟件供應商寫了長達1.3萬字的平臺軟件經營策略建議書。但盡管如此,這次嘗試還是失敗了。究其原因,是“支持人員頭腦中根深蒂固的MRP邏輯,無法適應我們公司的業務現實。”一位參與到系統建設的高層管理者反思道。 第一次實施信息化平臺失敗之后,王甲佳將更多的時間花在業務部門的蹲點上,進一步摸清需求。經過兩年的摸索,他們終于打通了產品、物料、能力三者之間的關系,著手開發了“網絡聯結生產系統”。 王甲佳還開發了全新的信息化平臺,將原有1000多種紙品生產簡化成4大類的生產,并將分散生產能力單元(三級廠)逐步聯結為一個包裝供應網絡。他將梳理出的業務關系稱為“分散生產能力單元+標準化+信息化”的“動車組”式的新型網絡。這種業務關聯不僅改變了企業的信息平臺,具有獨創性,并將原紙庫存水平下降60%,節約流動資金1000多萬元。 但是項目上線的一年多里,一直遭受到來自公司內外的指責和非議。例如老板的一位MBA同學是某國際解決方案商的咨詢顧問,他為了拿到該企業系統改造的訂單,一直游說老板“這個系統不行,必須推倒重來”。 王甲佳的態度很堅決:“他們根本什么都不懂。”結果是,老板的同學不懂業務,無法說服老板推倒現有系統。 但王甲佳也“完成了歷史性的使命”,過不了多久就“出局了”。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王甲佳離職不久后,這個平臺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的認可,并被作為“兩化融合”的典型案例向全國推廣。 每當回顧起這段歷史,王甲佳都感慨:“天下老板都是一樣的,我們不過是打工的。”他認為,對這家公司來說,自己的使命就是幫助其完成階段性任務,公司便不再需要他了,“這其實很正常”。 在王甲佳眼里,辦公室政治是客觀存在的,即使是CIO也不能幸免。但是作為CIO,必須將自己的立場擺在桌面上,而不是傳遞模棱兩可的價值觀。 “70%的CIO是被動迎接挑戰,大多數CIO是從技術層面考慮問題。真正的CIO需要從業務角度考慮,確定自己到企業的目的,確定自己的能力大小,這樣才能在企業中長久。”王甲佳總結說。
【 關閉窗口 】 |
維護
訪談對話
專題論述
專題活動
|